2011年9月,我來到陜西師范大學,成為中國語言文學基地班的一員。在三年多的大學生活,我不僅獲取了有關文學語言的專業(yè)知識,還對教育產(chǎn)生了濃厚的興趣,并且通過科研與實踐,有了很多獨特的經(jīng)歷和感悟。 中國語言文學基地班旨在培養(yǎng)具有較高人文素養(yǎng)、科學素養(yǎng)和一定創(chuàng)新能力的厚基礎、寬口徑、復合型高素質(zhì)人才,這也是我對自己的要求。三年里我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,希望能懂得更深厚的理論知識,廣泛涉獵,將基礎夯實。課上,我認真踏實地學習專業(yè)課內(nèi)容,形成了系統(tǒng)的知識體系;課下,我積極主動地完成每個課題的研究和討論,自己的探索加上老師的指導,初步掌握了科研的方法和要領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,在大一上下兩個學期我分別獲得了校二等和三等獎學金,三年專業(yè)課成績都在85分以上,其中中國古代文學史、現(xiàn)代漢語和基礎寫作三門課程的分數(shù)更是不錯,排名均為前十。大二上學期我從情感審美和藝術風格兩個角度分析了曹操的四言詩,完成了論文《曹操與四言詩》,發(fā)表在《青春歲月》。大三下學期我完成了論文《至情與言志——<項脊軒志>情感解讀》。關于英語學習,我注重訓練自己的讀寫表達能力,最終以606分的四級成績獲得文科部“外語學習先進個人”稱號,以520分的成績一次通過六級。此外,我還獲得了普通話一級乙等和計算機一級的證書。課余生活,我熱愛讀書、寫作和書法,無心插柳柳成蔭,在校三筆字大賽中我獲得硬筆書法一等獎,在教育部主辦的語言文字基本功大賽中獲得三等獎。 大二上學期,我選修了教育學。這門課看似枯燥難懂,但是當抽象的理論與鮮活的案例、普遍的教育規(guī)律與實際的教育問題相結(jié)合時,一切就變得妙趣橫生。教育學課程讓我對教育產(chǎn)生了興趣,接著我又自學了教育心理學、中國教育史和西方教育史課程的內(nèi)容。其中在學習教育心理學的過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難,主要是其基本規(guī)律和概念很難理解,后來我嘗試用理論說明和解釋教育現(xiàn)象、解決教學實際問題,才逐漸掌握了學習這門課程的方法要領。紙上得來終覺淺,我深知理論付諸實踐的重要性。大二上學期,我輔導了一名初三學生學習英語;大二下學期,我兼職指導二十多個孩子練習硬筆書法;大二暑假,我和幾個朋友嘗試創(chuàng)辦自己的“教育機構(gòu)”,最終成為十名學生的語文老師,教她們閱讀和寫作。這是一段教學相長的難忘經(jīng)歷。第一次當老師只會講授知識;第二次學會了課程設計,了解了學生心理;第三次發(fā)現(xiàn)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,并且思考如何讓應試與生活取得平衡。理論指導了我的實踐,實踐加深了我對理論的理解。 對教育有了初步的認知和感悟,掌握了關于教育的基本知識、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之后,我開始閱讀與語文教育相關的論著。書籍包括:貢如云主編的《語文教學論》,倪文錦、謝錫金主編的《新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》、劉永康《語文教育學》、張秋玲《語文教學設計:優(yōu)化與重構(gòu)》和鄭國民《當代語文教育論爭》。除了論著,我也經(jīng)常翻閱《中國教育報》和《教師博覽》,并且在網(wǎng)上關注了“吳泓工作室”的博客。它們幫助我走進高中語文課堂,了解了一線語文教學的現(xiàn)狀和問題。大三下學期,我旁聽了文學院開設的教材分析與教學設計課程。上課時老師帶領我們分析魏書生和于漪老師的講課視頻,這樣的學習體驗讓我對如何提高教學藝術有了自己的體會,在備課講課方面的知識增長很快。
我的優(yōu)勢:具有親和力,有優(yōu)秀的學習方法,擅于溝通;
我的經(jīng)歷:自大二起便開始家教和帶班工作;
我的興趣:書法 朗誦;
榮譽獎項:大學期間多次獲得獎學金。